上海老照片:广肇山庄
广肇山庄是位于新闸路大王庙的墓地,清末时期广肇公所举办的一项慈善公益事业,对客死上海的广东人,或先将灵柩暂厝丙舍,日后再扶柩归回原籍,或直接埋葬。1899年公共租界拓界筑路,广肇山庄被划进了公共租界,被工部局提出移址另建。广肇山庄后几度移址,几度被征用,现已无存,彭浦新村的岭南路是它的最后印记。
上海开埠后,旅居上海的广东人数曾一度据首,尤其在1850年前后。广肇两府的广东人大多随外国的洋行来上海,1872年广肇同乡会馆“广肇公所”重建,在上海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上海老照片:董家渡自来水厂
法租界的用水起初由公共租界的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供给。1895年法公董局在华界董家渡购地,准备自营给水事业,1897年董家渡自来水厂开始动工,并于1902年建成供水。
上海老照片:Sainte Catherine Bridge
影像摄于1927年3月,衡山路与虹桥路口交界处,在法国人称为Sainte Catherine桥的位置向华界眺望,黄包车没啥生意。
1932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成立于1915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曾经作为中国银行业界的一个奇迹。主要创办人陈辉德(字光甫)作为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经营发展影响极大。陈光甫对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名诠释是“本行的命名,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社会上通常简称为‘上海银行’。所以标明‘商业储蓄’四字,是在确定本行经营业务的范围”。
1931年6月22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迁入配备先进、设施齐全的新厦,厦址七亩有零,南至宁波路,北至北京路,西至江西路,租自广肇公所。大厦高六层,全部水泥钢骨,建筑费用150万元,自1929年7月开工,至1931年4月落成。
上海老照片:老文元裕记银楼
1796-1821年间设立于上海老城厢的费文元银楼,曾是上海滩上的九大银楼之一。费文元银楼在1905年搬迁到南京路亲仁里口,后改名老文元银楼,店号“裕记”。抗战后期银楼因经营困难而歇业。
老文元银楼以镶嵌饰品出名,其制作的金钻翠等高档首饰在当年的上海滩上闻名遐迩。
1940年代的上海弄堂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
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