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图片是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在1950年拍摄的
图为百老汇大楼外面。
这组图片是弗拉迪斯拉夫·米卡沙在1950年拍摄的
图为百老汇大楼外面。
1981年上海一家百货公司的手表柜台前,挤满了顾客,正在抢购日本西铁城手表。80年代的日本产品,在中国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这组照片拍摄于1926年左右,见证了当时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繁荣,也同时记录了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
图为“税关栈桥”。上海江海关是中国近代海关的历史见证。
上海沪南电表厂职工居住区,几个小学生在打乒乓球。他们的球桌非常简单,是用一张废弃的旧桌子在上面放一块砖头组成的,孩子们却玩的不亦乐乎。
上海在上世纪30-40年代曾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号称比东京香港更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才慢慢被东京香港等城市超过。
这一组照片是美国摄影师Mark Kauffman拍摄的一组距今70多年的老照片,那时国民党政权开始走下坡路,不到几年的时间就覆灭了。
民国末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常听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可是对于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
对许多中国入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清贫、多舛却又难以释怀的年代。下面这组老照片,可以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带回那时候的上海。景色有点依稀,恍若昨天就在眼前。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申。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
上海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浙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
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19世纪50年代初,外滩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砂石子马路,早期称劳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称布道路,又称教会路。1865年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为福州路,俗称四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