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18992849520
  • 咨询:18992849520
  • 一支塔影认通州

    2013-4-19

        2017年,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就将整体或部分迁入通州了。通州这个京东卫星城一下子升级成了北京的行政副中心。不少土生土长的通州市民乐开了花。其实,早在明清时期,通州就是京都东大门,拱卫京畿,兴盛一时。

        通州这个名字,取自“漕运通济”之意。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上,通州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自明清以降,一直担任着“皇家码头”的角色。每年都有大批船只在运河上频繁往来,由各地向京城运送物资漕粮。漕船到达通州后,一部分船只载着粮食经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继续向西,进入北京护城河后在朝阳门码头靠岸,将粮食送至东城一带的十三仓。由于北京城内储藏能力有限,更多的漕粮货物都被暂存在通州。今天在通州仍有许多以仓命名的地方,它们多是当年规模巨大的粮仓。

        通州因漕运而兴盛,通州百姓因漕运而富裕,各业也依漕运而兴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资都汇集到此处,形成了货品丰富、琳琅满目的繁华市集。清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在通州上岸进京。在这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天下第一通漕之处”的繁盛景象。运河上往来的船只运送着“各类供应首都的棉花、铜币、大米、丝绸、盐、茶以及其他商货”,码头上一片繁忙,搬运工们“从船上把东西搬上岸,表现得敏捷、有力量和灵活……绝非其他国家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城内集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许多家庭的房子前面开设店铺或作坊,后面住家。工商业显得非常兴旺,的确表现出这是一个为首都服务的城市。通州许多商家铺面都上着五颜六色的漆,有的甚至涂金,悬挂着很长的招牌来吸引顾客。货品中有的是来自南方各省的茶叶、丝织品和瓷器,有的是来自鞑靼区的皮货”。马戛尔尼等人甚至还在售卖的货品中发现了少量的英国布匹。此时的通州,不愧是“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

        通州以西的八里桥是通往北京城的必经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胜保、瑞麟曾统率三万清军在这里与英法联军展开生死决战,力图守住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但落后的大刀长矛终究敌不过先进的子弹和火炮,最终将士血战殉国,北京城被攻破。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避暑山庄。40年后,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后来,慈禧太后试图运粮到西安不成,只得接受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的建议,下令停止漕运。通州的漕运官署相继撤销,为其服务的行业以及商业也随之萧条。

        如今,大运河早已没有了漕运的功能,而通州则将承担起行政副中心的使命。相信这座过去的“京东粮仓”、北京的东大门,将会再造辉煌。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此片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的,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之一。比托站在今天通州西海子公园西门外、通惠河北岸拍摄了这张照片。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此塔当时是通州的地标建筑,清诗“一支塔影认通州”流传至今。

     

    大成门。拍摄者站在今天通州大成街文庙棂星门前拍摄。大成门是文庙大门,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重建成四柱三楼式的牌楼门,今已不存。

     

    民国时期的通州鼓楼。鼓楼元代称为齐政楼,历代几经毁坏和复建。清末,鼓楼的暮鼓晨钟指挥着全城的作息。1934年改为通县县立民众教育馆,今鼓楼遗址尚存。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这里拍摄。

     

    通州漕运东仓遗址。

     

    上世纪20年代,通州小红牌楼。拍摄者在大红牌楼胡同(今北苑街道辖区内新仓路)中间部位面南拍摄。明代,在大运西仓与负责漕运仓储的衙门忠瑞馆之间形成了一条大街,街的南北口建有大小两座牌楼。该牌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拆除。

     

    民国时期,通州农村的市集。

     

    通州运河盛景。拍摄者站在今潞河镇杨坨村附近河边面西拍摄。图中一艘摆渡船正行驶近岸,船上乘客拥挤。另一艘货船蒲帆张起,船夫正在努力摇桨。

     

    1860年英法联军随军记者比托拍摄的通州八里桥。八里桥,即永通桥,因其坐落于通州旧城西门外八里,故称八里桥。1860年,清军在这里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血染长桥,史称八里桥之战。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QQ:34810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