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18992849520
  • 咨询:18992849520
  • 清末民初北京养鸟人

    2013-4-20

        从清末到民初,每日清晨在城根下、河沿边,随处可见身穿长袍手提鸟笼的人,迈着方步 “遛鸟”。《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

        老北京提笼架鸟,要追根到满族人养鸟听音的传统。满族人原是猎于山林的游牧民,闲时捕捉鸣禽以饲养观赏,捕鸟是其爱好之一。《清太宗实录》里记载,曾有人捕到一只好鸟,想送给皇太极请他收下,皇太极说:此鸟虽有好音,但玩物丧志,拒绝收下。可见,满族人有养鸟听音的传统。清朝满族人入关以后,这种传统也被带入北京。

        养鸟人在清晨遛完鸟,常常聚在茶馆“会鸟”,互谈“压鸟”经验。“压鸟”是养鸟人的行话,就是驯化鸟叫出不同的鸟鸣。养鸟人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数,如果走的步数不够,鸟就不叫。养鸟人遛到林子里,揭开鸟笼的罩子,让鸟学着其他的鸟鸣。

        清代满族人养鸟颇有讲究。俗话说“文百灵,武画眉”。习文的、当文差的人喜欢饲养净口百灵,真正的玩家能驯得百灵叫出十三种鸟鸣来,行话叫“十三套”,也叫百灵套子。习武的、当武差的人提画眉笼,讲究大清早起来遛画眉。如果养鸟人在路上相见,提百灵笼的人要请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画眉笼的人则请左腿微弯、右腿向后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样。

        提笼架鸟,并非一回事。

        提笼,是指笼养鸟,主要是为了观赏和听音。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鸟、倒挂鸟、珍珠鸟等,皆是毛色艳丽的鸟,能使人赏心悦目。画眉、百灵、红蓝靛颏、字字红、字字黑等,叫起来百啭千声,声音悦耳动听。这些鸟都被放入笼中饲养,养鸟人以提笼遛鸟为乐。

        架鸟,是用架子来养鸟,叫“亮架”。锡嘴、交嘴、梧桐之类的鸟,不能在笼中饲养,只能在架上栖止。老北京最常见的架鸟当属梧桐,经过训练的梧桐会打弹儿、开锁、叼旗、开箱等各种绝技。旧时每到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时常会看到有养鸟人在冰面上训练梧桐打弹儿,即养鸟人把一个弹丸扔在空中,梧桐会飞上去接住。

        此外,养鹰也是旧京的一种风气。清朝的八旗官兵随时臂鹰而行,引起王公贵族们纷纷仿效。在当时,北京密云和怀柔山区有专门的满族养鹰户,每年秋季猎取鹰类,加以调教后送至清政府负责皇帝渔猎的“尚虞备用处”,以备皇帝使用。

        老北京所养的鸟,大多数来源于庙会,隆福寺庙会、白塔寺庙会,随处可见鸟笼云集。自清末以来,北京就有专门的鸟市,比较有名的是官园、西直门、马甸、日坛、白石桥,一些有名的公园门口也常常看到卖鸟的人。

        如今,车马喧嚣的北京城已很难看到提笼架鸟,但是爱鸟、养鸟依然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遛鸟小憩

     

    挑担卖鸟

     

    老人逗鸟

     

    鸟市一角

     

    驯鸟

     

    会鸟

     

    看鸟

     

    养鸟是老北京的雅好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QQ:348102726